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最新訊息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
傍水而居的噶瑪蘭人智慧

日期:111-11-18    

噶瑪蘭族(Kavalan)自稱為kavalan,意思是居住在平原的人,世居宜蘭千百年,並曾以不同拼音方式出現在西班牙、荷蘭文獻,而清代文獻多以「蛤仔難三十六社」稱呼當時遍佈在宜蘭平原上的噶瑪蘭村社。

從圖1可以發現,19世紀初,噶瑪蘭村社主要集中在低海拔的平原,約今宜蘭、羅東台一線以東地區,有的濱溪傍水,亦有居於平原高突地區,或海岸新、舊沙丘帶內側邊緣。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,因族群競爭的受迫,族人陸續向頭城、三星、南方澳、大南澳、花蓮移動,族群空間分布也因而改變。

噶瑪蘭人傍水而居,因此不少社名與水有關,例如抵美簡為浮洲、打馬煙為煮鹽之意,奇立丹意為產鯉魚之地,武暖為河川、辛仔罕有河邊之意,芭荖鬱為湯泉、奇立板為沙或海墘之意等。在考古發掘記錄中證實,根據大竹圍遺址上文化層出土之貝塚,顯示噶瑪蘭族人丟棄的大量食物殘渣,即以水生貝類為主體,可見噶瑪蘭人是親水性民族,居於豐饒的土地裡,善於利用大自然的美味。

宜蘭水環境改善空間發展藍圖之願景拼圖中,噶瑪蘭族傍水而居的水文化將是不可或缺的一塊;透過參與式設計融入其水文化,將是讓居民與遊客體驗豐富多元水環境的好機會。

參考資料:
1.宜蘭縣史館,2017年,「我們是噶瑪蘭Kavalan aimi─噶瑪蘭族復名運動三十年」網站
2.宜蘭人文知識數位資料庫2.0
3.邱秀蘭,2011年,蘭博電子報073期-噶瑪蘭族的飲食,宜蘭縣: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。

19世紀初20世紀初噶瑪蘭人分佈示意圖

類別:[最新消息]
上版日期:111-11-18

close